
当“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酷暑尚未退散,印包业却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一场刺骨“寒潮”。这场寒流并非骤雨初歇,而是层层叠加的结构性崩塌;它先以需求萎缩为刃,再以产能过剩为锤,终以资金断裂为锁,将行业拖入“需求—供给—资金”三重漩涡。
以下笔者将循着时间、空间与产业链三条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点状”危机连缀成一幅完整图景。
6月12日,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并指定管理人。这家成立于1989年、拥有36年历史的“明星”企业,自此踏上重整之路。仅仅18天后,佛山傲彩创始人吴金河发出通告:资金链彻底断裂,业务即刻停摆,员工就地解散。
两家昔日标杆的先后折戟,将行业暗涌摆在台前。
曾经的风光无限,如今却都化作过往云烟。东莞虎彩印艺创立于1989年,有着辉煌的历史,前身为虎门彩色印刷厂,2015年还成功登陆新三板,营收最高时超16亿元,其业务领域涵盖烟包、彩盒等,是行业内的“明星”。然而,自2018年后,却开启了一段漫长的亏损之路,6年亏损超6亿元,最终走向破产重整。在破产重整前,其负债总额高达7.84亿元,资产负债率78%,截至2025年6月16日,总负债超8个亿,而2025年在手可执行订单金额却仅约2469.64万元。
佛山傲彩也不遑多让,作为一家被认为在传统包装业智能化转型中有潜力的“标杆”企业,曾获近亿元融资,却因激进扩张、创新模式落地难、管理失控等问题,在行业下行的冲击下,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清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80万左右,供应商未结货款1300万左右,连产业园区房租都拖欠200多万,企业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员工散去,留下一地狼藉。
国内行业寒风凛冽,国际巨头亦难独善其身。
7月8日,全球纸浆造纸龙头Sappi宣布,启动德国阿尔费尔德工厂部分资产重组磋商,直言“欧洲市场需求结构性下滑”,在此之前,德国纸业市场已深陷“价格战”泥潭。几乎同时,北美包装制造商Cascades决定10月初永久关闭尼亚加拉瀑布帕卡德路瓦楞纸厂,123名员工将全体裁员——而几周前,该公司刚为另一家工厂提高了信贷额度。
需求萎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让“大而不能倒”成为一句空谈。连曾被冠以“数字印刷界传奇”的以色列澜达数字印刷亦未能幸免。
由天才工程师本尼·澜达耗时15年、烧掉13亿美元(约93亿元人民币)打造的“技术帝国”,如今深陷债务危机,光环尽褪。 高端设备在订单真空与折旧高峰的双重夹击下,从“利润引擎”变为“成本黑洞”。 技术神话的光环,终究敌不过周期下行的重力。 设备端的收缩信号,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仍幻想“高端技术可以抵御周期”的残存侥幸。
把上述所有“点状”信息连成一条“线”,就能看清当下印包行业的真实面貌——
需求端:结构性塌陷
1、烟、酒、消费电子等传统高毛利订单持续萎缩(虎彩烟包业务首当其冲);
2、电商去库存、品牌方压缩SKU,导致彩盒、瓦楞纸短期订单“脉冲式”下滑,工厂开工率普遍不足六成;
3、欧洲“需求结构性下滑”被Sappi公开点名,意味着全球中高端纸品市场同步收缩,出口代工逻辑失灵。
供给端:产能严重过剩
1、过去十年各地“消费升级”,全国瓦楞、彩盒、烟包新增产能翻番,产能利用率跌破53%-58%(第三方估算),出现大幅面产能过剩;
2、价格战从华南烧到华东再烧到欧洲,纸价、加工费双杀;Sappi、Cascades选择关厂止血,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选择“熬”;
3、在设备端同样出现过剩趋势,尤其在订单不足时这反而成为“高固定成本”噩梦,技术红利亦敌不过周期经济下行。
资金端:信用与现金流双杀
1、客户账期越拉越长,虎彩、傲彩的“应收账款”最后都变成“坏账”,直接拖垮现金流;
2、金融机构对行业整体下调授信,续贷、展期门槛提高,触发更多“突然死亡”;
3、企业转型无法达到理想预期:傲彩的智能化、虎彩的文创转型,都未能兑现盈利预期,VC/PE不再输血。
成本端:刚性支出居高不下
1、纸浆价格虽回落,但能源、人工、环保排放指标等刚性成本依旧高位;
2、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折旧摊销进入高峰,订单不足时反而放大亏损;
3、产业园区房租、设备融资租赁等“表外负债”集中到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竞争格局:加速产业重塑
1、“大而不能倒”被证伪:全球龙头Sappi、区域龙头虎彩、技术龙头LDP先后折戟,说明规模、技术、品牌都无法对抗需求塌方;
2、行业进入“剩者为王”阶段:只有现金流极健康、订单结构多元、区域布局合理的极少数企业能熬过寒冬;
3、有分析人士预测,未来2–3年国内印包企业数量或将减少30%–40%,产能将通过破产重整、并购、政府收储三条路径出清。
综上所述,印包行业已整体进入产业寒潮期。短期无政策托底,中期看产能出清进度,长期则取决于能否在“绿色包装、功能包装、数字印刷小批量快反”三大新赛道中完成商业模式再造。
对于仍留在牌桌上的企业,主要生存策略无非还是:
1、现金为王:收缩战线、尽量砍掉不盈利产线;
2、订单为王:绑定新能源、医药、冷链生鲜等增量行业;
3、数智赋能:用数字印刷+本地服务替代长订单+长库存的旧逻辑。
在笔者看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周期回调,而是一场由需求萎缩、产能过剩、资金断裂叠加而成的结构性调整。
真正的极寒,将在2025—2026年全面降临;唯有攥紧现金流、绑定新需求、重塑成本模型者,方能在冰雪消融之际,成为春日的第一批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