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瑞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瑞安市职业技能建设中心承办的木活字印刷术传承实践暨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活动日前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将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技艺精准对接现代职业能力标准,学员结业后既有技艺培训结业考评,又有专项职业能力鉴定,合格者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为手艺转化为职业开辟了通道。

培训扩充传承人队伍

今年8月,浙江省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瑞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木活字印刷术传承实践暨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活动的通知》,按照《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实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N”保护措施的通知》要求,开展木活字印刷术传承实践暨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活动。此举旨在进一步推进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活字印刷术”保护工作,扩充木活字印刷传承人队伍储备力量,培养传统手工技艺专项职业能力人才。

为期10天的木活字印刷术传承实践暨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活动在平阳坑镇木活字展示馆内开展,共计40个课时,招收学员20人,邀请了木活字印刷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王志仁等授课。开班首日,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会长王法仔率先开讲,为学员带来工具的使用、维护及安全操作的实操课程,为后续深入研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除系统性地教授木活字印刷技艺外,首次加入了宗谱文化常识学习,由姓氏文化研究会为学员授课。木活字传承至今依托于浙闽浓厚的宗谱文化,运用木活字印刷编修宗谱的整套技艺流程便被称为“梓辑”。此课程的设置在于提高木活字青年从业人员的宗谱文化素养,也是为了更好传承保护木活字的基本实践。

实现三个“首次融合”

千年梨墨百世缘,白乌兆瑞锦鲤安。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作为中国唯一仍在使用的活字印刷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传承了23代,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源于中国的最好证明。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完整再现了古代印刷作业场景,历经刻字、拣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20道工序。东源木活字印刷术2007年、2008年分别被列入浙江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1月15日,作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唯一传承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瑞安紧抓传承教学,推进多维度薪火相传。例如,培育学生群体,推出木活字主题研学线路,每年承接研学团体200多个、5万余人次,入选温州市青少年研学旅行示范线路。开展木活字进校园活动,编写通用教材,传承人在10余所中小学开设课程,参与师生累计超过10万人。与高等院校合作,木活字印刷术课程于2021年被教育部列入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建立“瑞安木活字印刷田野教学基地”,全国仅有5个。聘请专家顾问,成立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出版《木活字印刷技术》等多部书籍,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如今,在多次对接人社部门,争取木活字印刷技艺职业认证立项后,瑞安市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制定了职业能力鉴定标准和10套职业认证题,为推动瑞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抢救性保护向可持续传承转型奠定了基础。

区别于以往的木活字印刷术传承实践活动,此次实现了三个“首次融合”。一是技艺传承与职业发展的首次融合。突破常规,将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培训结业后,人社局将组织严格的职业能力鉴定,合格者将获得国家认可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二是文化使命与民生关切的首次融合,文化部门深谙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人社部门则肩负着促进就业、提升技能的职责。本次合作,正是以“非遗+”的创新思维,将文化传承的软实力转化为促进就业增收的硬支撑。三是政府引导与多方协同的首次融合,此次培训不仅是文化部门与人社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更积极联动在地文化企业、院校,共同构建集传习、实践、鉴定、就业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努力打造可持续的传承生态,确保大家学成之后有平台施展、有路径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